之前任職的學校正在舉辦梵谷畫展,
對於梵谷有一點點的認識,
想說藉面試之便順道看看真跡,
結果......
梵谷的向日葵和鳶尾花都沒來,也沒機會見識到星空,
於是去找奈良美智的大眼娃娃取暖。
陳志光/ 遷徙時代 (左上圖)
陳建偉/chimerative (左下圖)
高孝午/ 都睡了-白領 (右下圖)
Thunkral & Tagra / 追夢-感覺 (右上圖)
米哈倫/ 連結(提姆.弗朗立) (中下圖)
一群螞蟻在當代藝術館內爬行,我就像那群螞蟻,由南到北就為了謀得一席之地。
生活中的遭遇影響熱情的消長,累趴的時候最需要一點點夢幻,再生出動力。
<連結>給我的感覺像是在表達生物演化和食物網,每個生命看似獨立,其實彼此之間息息相關。
對照當代藝術館的介紹:
〈連結(提姆.弗朗立)〉,是米哈倫獻給他所敬重的澳洲生物環境學家提姆.弗朗立的畫作;
弗朗立致力於改善地球生態與人類生活環境,認為所有的生物體之間是息息相關的。
耶! 我看出它的意涵了。
有時候我也會陷入這種情境當中,
可見快樂和悲傷全來自自己的觀感
It's up to you !
要離開無法自拔的泥沼,最好的方法就是接觸新事物,並藉此重新檢視自己,就會找到方向。
參閱當代藝術館的介紹:
印巴.史費特擅長以中國林黛玉式的自我感傷情懷,發展成系列創作。
本次參展的系列作品,描繪一個年輕女子陷溺在虛擬的兩難處境之中,
但內心卻極度孤獨、徬徨無助的另一種真實狀態。
灰濛的天空、乾枯的文明之河、無法划動的岩石之船,明顯都是坐困愁城的符號,
而飛鳥所代表的自由與行動,則象徵了女子超脫現實境的慾望;但這一切似乎只能
淪為假想的遊戲,而無法化為決心的行動。
這顆鹿頭非常華麗,表面鑲滿了大大小小的水晶,作者想表達甚麼呢?
看看當代藝術館介紹:
〈稜鏡〉的創作概念為數位時代圖像傳播所啟發,號稱不因傳播次數或時空遠近而失真的數位圖像,
放大到一定程度後即出現「馬賽克」現象。
名和晃平以實體的水晶玻璃球來置換虛擬的稜鏡,原本模糊化的物像,
也因此被重新注入了想像無限的內容與華美浪漫的質感。
從2D模糊像素轉化出3D實體雕塑的同時,名和晃平似乎也重新觸探了「存在」的古典命題,
和當代視覺符號系統中對於物體作為「符碼」與所能傳達的「符旨」之間,一種開發不盡、歷久彌新的辯證話題。
可見轉換觀念、改變處理方式,結果就會不一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